这是真实的人生,还是幻梦一场?

记于观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后

  本来上周末该更新的,结果书没看完。拿影评充数吧,结果想写的太多了也没来得及。这周前三天终于补上咯~
(多图预警,20+)
推荐观影人群:热爱音乐的人、喜欢传记电影或纪录片的人、对摇滚历史上最伟大现场感兴趣的人



Bohemian Rhapsody试听:
(网易云版权不让挂外链,我就上网找了个链用着,就是显示不出来有点点可惜…而且现在的两个音乐会出现冲突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改进)



  首先说明,这部电影不是纪录片,也不是关于皇后乐队的传记片,而是皇后乐队主场Freddy Mercury的、部分改编的、带有文艺色彩的人物传记电影。所以电影的定位一旦明确下来,那么基本上最佳观影人群也就相应的明晰了,我们观赏本部电影的出发点也明确了。

Queen——乐队


鼓手:Roger Taylor 贝斯:John Deacon 主唱:Freddie Mercury 吉他:Brian May

  前身为Smile乐队的queen乐队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伦敦的摇滚乐队,组建于1971年,乐队风格标签有华丽摇滚、古典、重金属、前卫节奏等等。

全员写歌

  关于皇后乐队与这部电影,我的吉他老师做了个vlog,放在这里可供参考。 谭吉他的vlog——音乐大事记#37
  我在这里列了一下每位成员创作的歌曲(仅仅是比较出名的歌曲)。

Freddie Mercury(牙叔): Bohemian Rhapsody、Killer Queen、Love of my Life、Don’t Stop me Now、We are the Champions
Brian May(校长): We Will Rock You、Hammer to Fall、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
John Deacon: 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I Want to Break Free
Roger Taylor: Radio Ga Ga
全体: Show Must Go On、Under Pressure(与David Bowie共同创作与演唱)

风格的衔接与融合

  一是那个年代正是许多风格大师百花齐放的年代,对英伦摇滚的呈前,对前卫音乐、金属等等的启后,这也是当年爆款的queen为何至今仍旧伟大的原因之一。
  二么,每人都能创作也是乐队风格多元化的重要归因。比如Mercury的歌剧风、深情风与横跨四个八度的音域,比如Deacon作为贝斯手对低音节奏的灵动与力量感,比如May的宗教圣歌风格、华丽吉他solo风等等……
  讲真,我不是那么喜爱摇滚和金属,但queen之于摇滚对于我来讲就如同Nightwish之于金属,那种繁盛到极点乃至满溢出来的大气磅礴、交相辉映,是其他乐队所不能带给我的。

现场与观众的互动

  我这两年在成都也算是看过一些现场的live了,曾经在票圈发过一波“live现场效果排行”,包括音乐节包括古典交响,林林总总的,从我的角度来看总能够大致区分出乐队现场的水平。
  但是当我看到queen的现场后,看到牙叔极具表现性的走位和具煽动性的互动,看到校长的闷骚吉他solo和Roger的气氛烘托,不得不说,queen就是queen,乐队中的“皇后”的那股气势、自信与感染力确实是无与伦比的。
  再比如说we will rock you中的“跺脚 跺脚 鼓掌 空”的互动方式,以及看到1985 Live Aid 现场的那段歌剧式互动(网易云配词:邪教现场),真的可以算是空前绝后的现场张力!

歌曲主题与内涵

  音乐作品之所以伟大、之所以代代传承、之所以称之为经典、金曲、史诗乃至神作,除了其旋律、节奏、编曲等等音乐性方面足够突出外,更重要的是其歌词与作品主题能够站在一个足够高的视角来创作。
  
曾经在网易云很早看过这样一段评论,关于民谣的,于此同样适合:

中国民谣,最次者,哗众取宠;平庸者,强说情怀;小众者,唱人性社会;备受追捧者,词极美,左不过小情小爱,个人情愫;耐人寻味者,大悲大悯,云淡风轻;最高者,雅俗共赏,朴实无华,是为生死。

  再随意举一个例子,所谓的英伦摇滚乐队三驾马车中,在我看来Coldplay显然比OneRepublic和Imagine Dragon的格调要高上一层。(不是在引战哈。。。一体共和和梦龙的粉丝不要打我呀。。。)
  (不过似乎相较鲍勃玛丽、鲍勃迪伦、滚石等等这些大师,queen的作词要差了一档,不过其极富有时代性的主题与节奏仍然非常具有代入感与感染力)

Bohemian Rhapsody——歌曲

  波西米亚狂想曲,简称为Bo Rap,英国史上当时销售量最高的单曲(现为第三)。
  将近6分钟的单曲,整首歌没有副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潮),分为“序曲(钢伴+阿卡贝拉)- 民谣(+钢伴)- 吉他solo - 歌剧 - 金属+摇滚(硬)- 尾声(+钢伴)”六个部分。
  关于这首歌有个小插曲:由于声道太多,经历一次次的缩混,部分母带的磁条都被磨损到近乎于透明了,可见这部作品制作时的queen的用心程度以及作品本身的复杂度之高。
  讲真,第一次听的时候,我听完整个人是蒙的,这什么玩意儿!于是乎它被我从queen的歌单中踢掉了,然而某天走出图书馆的时候,莫名其妙开始哼唱“mama”的那一段儿,从歌单里拼命扒拉半天,才想起来这首似乎出自波西米亚狂想曲,就又听了一整遍。于是,这样的情景在接下来几天不断发生,有时候冒出来的是“nothing really matters”的尾声,有时候是“Galileo”的歌剧,有时候是校长的吉他旋律……一次次翻出来听这首歌,不知不觉才发现到了这首歌的魅力之所在。它就如同尧十三的那首“龙港秘密”一样,长,但各个部分有机构成互补,才成为了一部史诗般的作品。
  显然,比起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we will rock you”与“we are the champions”,Bo rap 更能够完美的代表queen。这,既是queen的成名作,也是queen的作品中的集大成者。据说这首歌在录制的时候,就如同电影中所演的一样,完全由龅牙叔主导,他指挥着乐队成员一次次按照他自己的想法进行着录制,其他三个人完全被他要求着走。所以本曲可谓是牙叔才华横溢的最佳展现与整体爆发,没有听过的朋友,还是去尝试着听听看吧!!

关于1985 Live Aid——演唱会

详情见–>Live AID——百度百科
  这场慈善演唱会的阵容,就如同去年成都仙人掌音乐节阵容至于中国摇滚界一样,看起来梦幻无比。该演唱会在伦敦与费城,分别作为英伦和美国的大舞台进行演出。

伦敦舞台:Mick Jagger(滚石灵魂、主唱)、David Bowie、McCartney(甲壳虫乐队成员)、the Who、U2、Sting、Eric Clapton、Led Zeppelin
费城舞台:Bob Dylon、Michael Jackson、Madonna
(以上还仅仅是我所认识听过的伟大音乐家)

  值得一提的是,U2这种老牌乐队都仅仅唱了2首歌,queen却满满的占据了25分钟,为世界呈现了完美的7首歌,这也侧面体现出当时的queen达到了一个多么如日中天的地位。

观影现场感受

  在成都第一场电影吧…华联影院设施还算说得过去,就是整体声音稍微偏小,作为音乐题材电影,现场的冲击感不太够,当然也许与我们做的太靠后有关…
  另,看完了一直觉得时间线有些不正常。回寝室查过资料后,果然是为了电影效果,将牙叔得病时间提前,并将高潮锁定在85年的演出上。
  实际上牙叔是87.4确诊,身体每况愈下但也一直在出歌,91.11.23公开自己感染,次日去世。

电影与中国公映版电影

  之前没有去搜资源,仅仅看过预告片,翻过零星几篇观后感,大约知道或许有男同性恋情节。果然,到了中国公映,剪掉了短短3分钟,换来的是人物性格转变的关键情节缺失,“I want to break free”这首金曲,以及许许多多的呼应镜头的突兀。
  果然,同性恋在中国的认可度还是差的太远,但是对于这部电影,还是推荐大家观看未剪辑版,能够更好地反应牙叔本人的心理活动变化与故事的整体推进。至少有了那些铺垫,好多时候气氛不会突然而然的gay力gay气起来(汗)…

脑补大合唱与国人音乐素养

  据说国外某场首映中,全场对片中提到的乐曲进行了大合唱,着实让我震撼了一把。
  此次去观影之前还心心念念我们也搞这么一出(和我一同前往的是我们乐队的另外两人),想象下上面是queen的现场演出复刻,下面是我们坐在电影院化身观众进行互动,那种一呼百应、山呼海啸的queen现场该是多么令人神往…结果…
  结果,影院里死气沉沉,甚至连we will rock you 这种夜店必点曲目大家都无动于衷,反而被偶尔的几个冷幽默逗得“活”了起来,着实令我汗颜…
  我当时将其归因于中国民众的音乐素养不足,相对于欧洲古典音乐殿堂的熏陶和拉美有色人种的风情音乐风格与与生俱来的节奏感,中国在音乐普及方面还仅仅停留在流行、嘻哈、古风、民谣层面(没有讽刺、秀优越感哈~),甚至部分还停留在抖音快手等快餐音乐、口水音乐等等阶段。但是仔细想来,或许也因为中国偏向于内敛,不倾向于在影院等公共场合表达自身情感、害怕影响他人??
  或许吧,惟愿那些未能够接触过这类音乐的人们,在看过这部电影后,能够有所感触吧!

情节触动与镜头

  以图代点吧,由于现场抓拍的效果不好,就用截图了哈~

Bo Rap的录制



性觉醒之夜



创作:We Will Rock You



创作: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脱身于经纪人的控制




回归queen



确诊艾滋





all for music



与父亲的对话






演出




  最后这幅图我一直觉得略有深意,Freddie转头看向他的队友们,代表着他第一个谢幕,只能留恋而带有祝福的望向他的families;右边的Deacon则在97年退休,而Roger与May则直到2017年queen巡演还一直在乐队中,他们也是本电影的现场指导。

—->>准备制作一个相簿来存一下这些图片~

歌曲列表(为一部分,推荐大家去听的)

  1. Somebody to Love
  2. Bohemian Rhapsody
  3. Killer Queen
  4. Love of my Life
  5. We will Rock You
  6. 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7. I Want to Break Free
  8. Under Pressure
  9. 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
  10. Hammer to Fall
  11. Radio Ga Ga
  12. We are the Champions
  13. Don’t Stop me Now
  14. The Show Must Go On

  注:最后一首歌的MV是Mercury在去世前三天录制的。MV中的牙叔因为憔悴而打着厚厚的妆,但眼神仍投射出了他对音乐坚持到底永不停息的精神。

观影之后——感触良多…

——2019.3.30 14:43
  这部电影,有激情、有感动、有叹息。作为一部音乐领域的传记电影,《Bo Rap》已经做得足够好了,带领所有观众总览了牙叔的一生经历,又复现了当年queen现场的盛况(Brian May和Roger Taylor作为本作品的现场舞台指导,将当年舞台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完整复刻了下来)。
  然而作为一部院线电影来讲,显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首先这部电影只能算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传记片,主线基本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并未能在原人物造型之上,增添新的虚构情节与角色元素的挖掘。其次,乐迷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部分细节,对于大众来说可能理解起来略显吃力;在乐迷看来音乐风格方面开天辟地的创新与尝试,或许在大众眼中,不过是一首歌的灵感诞生,与平常的《学猫叫》《离人愁》等等又有何区别;影片所谓的大场面与高潮,不过是一段10分钟的现场演出切片,场景不可谓不宏大、铺垫不可谓不足够,但是与欧美乃至国产现象级大片对比确实算不上什么;影片的精神内核埋的非常浅,没有什么值得挖掘的地方,所谓伏笔与细节也没有多少让人想二刷的冲动。
  种种这些,确实让它作为一部院线电影来讲仅仅合格而不够出众。但是墙!!裂!!推荐给乐迷朋友们观看!!如同现场体验般的制作,摇滚最经典现场没有之一的完美复刻,音乐之路的艰辛与牙叔的命途多舛。35块的票价,值!(而且乐队看完还一起去唱K,最畅快淋漓没有之一的一次!)

关于乐队组建与解散等等

  一支乐队,组建容易,解散也容易,坚持难。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同样是对音乐的热爱让他们走到一起,但内到音乐风格、作品理解、从事态度、日常性格,外到利益分配、生活压力、版权与签约、生老病死,任何一环出了问题乐队都不可能长久。而人员的变动、乐队风格的转换这些看上去不算大事儿的情况,即使顺利度过,也可以让一只才华横溢的乐队变得泯然众人。

关于灵感、作品、巡演、过劳死与Avicii

  影片中,经纪人教唆Freddie单飞的情节,我曾以为是经纪人希望能和Freddie过上幸福的二人生活(笑),但回到寝室看了第二遍后才发现不是两人真爱世界而是经纪人希望最大化压榨Freddie的才能,利用他的名气吸引更大的合约然后狠狠捞一笔。对于经纪人来说,音乐人不过是赚钱的工具而已,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包装、谈判、取得最大利益然后催促音乐人写歌创作。
  在Mary来看望Freddie的那一段最为明显,偌大公寓里满是烟头、酒瓶与注射器之类的东西,Paul带着狐朋狗友(全是男人…)外出鬼混,留下Freddie一人生着病蜷缩在沙发上,醒来又要面对新的创作。当Freddie看到Mary连声说“Come in”与后面的“I need you” ,那种虚弱的声音颤抖得令人难过。
  这就让我想起宁财神、宋冬野因为“需要灵感”而吸毒的事情。音乐人在面对一成不变的生活时,想要跳出圈子创作新的东西是很困难的,并且短时间高强度工作会让他们身心俱疲,音乐不再是快乐的源泉,而变成了逃不掉的工作。这种时候,家庭、爱人、其他爱好(阅读、运动之类的)、环游世界等等调剂手段就变成了他们唯一也是必然的选择。当然,也可以选择酒精、毒品与性,这便是自暴自弃的道路了。
  创作与巡演,应该有一个每个人不同但一定有最佳方案的节奏,如果经纪人罔顾音乐人状态而强行改变的话,便是间接慢性的谋杀音乐人与他的才华。就如同Avicii,便是压力过大而沉迷酒精与熬夜,最终导致了身体每况愈下乃至精神上的崩溃。细细想来,法医报告上写的是自杀,但何尝不是他经纪人不断接演出不断接签约所导致的他杀呢。
  距离【2018.4.20】A神去世快一周年了,还是祝愿这样的唯利是图的经纪人能够远离音乐圈,让才华不被间接扼杀吧。

关于性取向

  中国同性恋是非法的,但是心理学上将非异性恋的那部分人做过研究,发现性取向部分上是由于遗传的,我们无法指责他们。
  所以,Freddie的孤独、自卑、异类感并非是他本人所愿,这种悲剧某种程度上或许放到现在可以避免,尤其是现在的英国,这种事情屡见不鲜。。。甚至多少歌手声明同性恋倾向,也逐渐被世人接受。
  然而历史既是历史,我们只能叹息如此伟大的嗓子被上帝早早地收走了。

-------------本文结束感谢您的阅读-------------
想看点儿什么?客官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