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耶鲁大学最受欢迎的公开课》


(PS:题名直接为书名,是我没有读完or发现不适合自己的书,且不予打分。)
编者:郭海峰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不适合缘由:

原本期待这是一本与心理学、逻辑性思考高度相关的书籍,可以在这两方面给我一定启发;然而读了开头之后才发现,这是一本以金融、市场、公司企业等等为背景,以数学、经济学、逻辑学为知识储备开展的成功学书籍。

我一向是“反成功学”的,并且我个人对于企业、金融等等方面极其不感冒,看到其中的斤斤计较的计算与尔虞我诈的场景,真的让我丧失了读下去的欲望。本书中举的范例还是蛮有意思的,只不过童年翻过很多遍的《心灵咖啡》系列中有类似的故事,于是这本书对于我来讲价值也就小了很多。

还是选了一点点儿:

1)起源:

1944年冯•诺依曼(大牛啊。。。)与摩根斯坦恩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2)纳什均衡:

1951年纳什提出,并证明了均衡的存在性。“任何参与者都严格不会改变策略,改变策略严格不会使参与人获得增益。”

3)囚徒困境:

1951年塔克提出,奠定了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础。“要想使合作不被破坏,博弈的一方(最好是实力更强的一方)必须主动通过可信的承诺向另一方表示合作的善意,传达出去,并用心的维护这个善意与自己的声誉。否则在利益的面前,共谋和合作者之间总是只能暂时地替别人着想,然后翻脸,在不稳定的结果中继续做囚徒。”“每个人都自私的寻求个人最大效益,却得不到最好的结果与双赢。”

4)其余的各类博弈都是基于这两者,再加上信息、逻辑推理、数学演算和心理战得来的,在此不再赘言。

自感:

其实我自认为生活中我的博弈论用的挺多的,诸多生活琐事的选择中,我倾向于跳出常规思维进行权衡与判断。记得初中升高中时一个好兄弟的分数(738)很尴尬,上我们的重点高中有点悬,而如果报了没上成就要被分配,后果严重。他家里人与N家咨询机构都推荐他求稳,报排名第二的高中,还举了好多740分的学生都没敢报重点的例子,说今年分数线就在738~740之间。心情郁闷的他拉我出来喝酒,我给他的建议反倒是冒险报考重点。理由给的就是大家都觉得害怕,大家都为了求稳就会为了保险而放弃,于是就会出现拉底的情况,他这个分数或许可以捡个漏。
结果?结果是那年分数线就是741及以上可以录取,738及以上可以交钱录取。他也如愿进入了重点~
需要注意的是,我一般行事不喜欢随大流;然而在本书当中看到了许多例子,是需要顾及大部分人群的意见才能得出最佳策略的,是以在这方面我需要加以反思。

-------------本文结束感谢您的阅读-------------
想看点儿什么?客官请说~